閑思“三十而立”
也許是之前的生活沒有什么憂慮之處,我很少考慮年齡所帶來的問題;偶爾靜坐閑思,我已三十。三十,本是人生時間軸上的一個小點,可孔老先生卻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——“三十而立”,認為它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,因此國人格外看重三十歲。
在江浙滬一帶,人們對于三十歲生日還形成了一個習俗:擺上宴席,親朋好友共同慶祝,所謂“三十不吃,四十不發”。剛聽到這個習俗時,我一笑而過;現在自己三十了,再看看這個習俗,想想孔老先生的話,覺得這里面或許有點道理可尋。
(一)
三十之“立”與“破”
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(《論語》)
老先生活了七十二歲,這句話是對自己畢生的總結,用寥寥數語,向后人訴說了他艱苦奮斗的一生。我們往往只是被老先生的精神境界所感動,卻沒有細究幾個問題:十五志于學,學什么?三十而立,立什么?四十不惑,何以不惑?
為什么孔圣人到了十五歲才志于學呢?現在的小孩子四五歲就讀書了,相比之下孔圣人豈不落后于今人?當然不是這樣的,時代背景對人生發展是有限制的。老先生在十五歲時立志于做學問,學習樂射御書數,修養仁義禮智信,求得知識,這是“立”;欲立則破,他要“破”去十五歲前無知懵懂的生活態度,但這只是第一階段的“破”與“立”。經過十五年的學習和社會磨煉,他到了三十歲,此時滿腹經綸,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,弟子無數;他并沒有止步于此,而是再一次面對“破”與“立”。
“昨日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今日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”(袁黃《了凡四訓》)孔子意識到不能把三十歲之前的所學用一輩子,吃老本是不行的,要“破”去昨日所學的桎梏,要“破”去知識的理論形態,要“破”去之前對人生的種種懷疑,不能做書呆子。所以他說“三十而立”,在“破”的同時要“立”自己的人生目標,要“立”自己為人處世之道,要“立”自己的人生價值,不再搖擺不定。何以“立”?求得智慧。三十歲之后,他將知識與人生相結合,化理論為方法,化理論為德行,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,把知識化為自己有血有肉的人格,身體踐行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正因為有了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,過了十年,他跨入內心、外物相互會通之境,皆無可疑,知之明而居之安,人生“不惑”,繼而“知天命”、“耳順”而“從心所欲”,舉手投足間,與道不離,智慧相隨,圣人而生。
“不破不立,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。”(毛澤東《新民主主義論》)讀書乃至人生之奧義,不是得以理解什么,不是空做學問,不是一味堅守,要學會“破”,有立有守,從而改變自我,影響他人,符合社會歷史規律,推動社會之大發展,與天道合,是謂智慧。
(二)
三十之“內功”與“外功”
師傅給我上課,說: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,有不同的性格特征。乍一聽,這句話只是個大道理,誰不知道?可這里面卻有大學問,我們反思過自己的性格特征沒有?我們知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帶來的問題?我們引導過自己的性格轉變沒有……
性格的形成、轉變,是環境問題,根本是自我修養問題,《大學》里就說了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”。人之所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性格特征,其實是不同階段的修養造成的,亦是“破”與“立”。
人在幼年時,缺少知識,有著“稚氣”,所以童言無忌。人在少年時,剛獲知識,有著“戾氣”,好沖動,常惹事生非,父母跟著受害。(順便提一下,我說的是男孩子。)人在青年時,有著“剛氣”,性格剛硬,做事干勁十足,敢打敢拼,自以為學到了不少知識、技能,卻缺少穩重、不顧策略,往往造成出發點是好的、結果是不如人意的尷尬局面。青年時期之后就是中年時期了,而三十歲恰恰是這兩個時期的過渡階段,它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。青年時期(二十幾歲)性格剛硬、做事沖動,很多時候會被理解,畢竟年輕沒有經驗,誰沒有年輕的時候呢?加上承擔的崗位、責任不怎么重要,也不會造成什么特別嚴重的后果。但是,如果三十歲后還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性格的不足,不能引導性格轉變,很大程度上會帶來人生的不如意。試想一下,三十歲之后做事還是只靠熱血,只憑剛勁,往往四處碰壁,別人也不會再以年輕為由原諒你了,也不會委以重任,剛則易折。更嚴重的是,三十歲還不能加強自我修養,不能積極克服性格不足、學會策略性、向成熟穩重發展,就會帶來中年時期的“衰氣”,人生碌碌無為,也會提早進入老年時期的“死氣”。
師傅的一句話,點醒了我,三十歲時我們的事業剛起步,學習專業知識、社會經驗這些外功固然重要,性格修養這個內功更是不能荒廢。這個階段,我們要正確認識性格中的不足,學會引導剛硬的性格向穩重的性格轉變,處事成熟,注重策略性;但也不能丟掉剛正之心,不能失去干勁,那樣只會變得圓滑世故。如果在三十歲能“破”去性格的不足,“立”守成熟穩重態度,內外兼修,中年時期很可能得“勢氣”,老年時回首往事,也會仍然“意氣”風發。
(三)
三十之“功利”與“空寂”
前面說到幾種“氣”之分,是為了說明三十歲時開始注重內外兼修,很可能實現以后的人生成功,這也許讓人覺得有點功利主義色彩。其實不然,我認為這是人生價值的問題。
人生價值是什么?我認為價值就是在于以自我之發展推動他人、社會之發展?;蛘哒f小一點:我通過學習和工作,實現了自我發展,承擔了責任,從而能給予他人幫助,能為家庭、集體做出貢獻。相對人生價值而言,一個集體中往往有兩種人,一種是功利者,只看重自己的所得,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他人、集體的利益;另一種是無為者,不干實事,不求進步,不愿為他人和集體做出貢獻。我們注重人生價值,是對功利者的呵斥,也是對無為者的批判。
在這里,三十歲這個人生階段又格外重要了。一方面,三十歲時,我們已經褪去了學生時代的那種單純,轉而面對的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壓力,房價重迫、物欲橫行,加上此時內心修養不夠,不免產生功利思想,想掙到更多的錢,想得到更高的職位。這些都沒有錯,青年人必須有上進心,但不能在功利主義影響下不以其道得之。另一方面,三十歲時,我們很多人有了穩定的工作,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,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,沒有了剛畢業時的干勁,內心空淡,不想有什么更大的抱負,怕失去現在的一切,怕拼搏的辛苦。
對此問題,錢穆先生一針見血,認為我們必須“內無空寂之誘,外無功利之貪”。我們一方面要杜絕內心的無為思想,切不可做一個不思進取的人,要有自己的抱負,敢于擔當,拼搏上進;另一方面要能抵御外界功利事物的誘惑,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得取,取之有道,逐步實現價值目標。
問題又來了,三十歲時如何才能不貪功利?是不是要我們事事易足?可事事易足的話,不就容易被空寂所誘了嗎?這些問題其實是三十歲重要性的證明,我們三十歲應該拋棄學生時期的理想主義,同時要不為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誘惑,要有一顆“道心”,要能篤行。何以堅守“道心”?何以篤行?這就和之前所說的欲立則破、內外兼修相契合了。我們三十歲時加強內心修養,“破”去性格不足,引導性格向成熟穩重發展,便會“內無妄思,外無妄動”(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輯略》);同時苦練外功,學習知識技能,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,“破”去安逸現狀,拼搏進取,實現自我價值,自然不會“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”(《論語》)。
《易經》里說“天下同歸而殊途,一致而百慮”,人生亦是如此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方式,但人生的落腳點都是人生價值或說自我價值的實現。三十歲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小點,師傅點醒我,讓我從中意識到 “立”與“破”、“內功”與“外功”、“功利”與“空寂”,那是師傅的智慧;可是我的人生價值,終歸是要自己篤行去實現的。
人生的長度是有限的,人生的寬度卻是無限的;人生的長度我們只能以有限的生命時間去度量,人生寬度我們可以用無限的人生價值去實現。人生的長度我們影響甚微,人生的寬度我們卻大有作為,豈不樂哉?